你问我为什么眼角常有泪珠

那是因为我对你的关心和牵绊

你问我为什么牵着你的手

那是因为我不想让你掉队

我要与你同行

你问我为什么聆听你的诉说

那是因为我和你的心相通

……

(一)

家访是山西省程海庆教育基金会在资助贫困学生之前的一个必经环节,其目的就是通过家访能真正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实现基金的精准发放,把基金落实到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上面,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顺利圆梦。

在秋季开学之际,程海庆教育基金会的家访从8月17日开始,截止8月22日结束。此次家访为期六天,跨越武乡县和长子县,行程2300多公里,走访26个乡镇120多户。六天的跋山涉水,六天的翻山越岭,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把爱的脚印洒在了武乡县的沟沟壑壑和长子县的村村落落。他们中间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需要照顾孩子的母亲,但他们都为了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无怨无悔,不辞辛劳。一家一户的去走访,一家一户的去记录。每一户贫困学生的家里都留下的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身影,每一户贫困学生的家里都能响起基金会工作人员亲切的问候,是基金会给贫困学生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爱心。

家访是资助过程中最重要得一个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更是最能撩动情弦的一个环节。我有幸能够参与今年的家访,让我有机会也去体验家访的酸甜苦辣。

在这六天的家访过程中,我的心情异常的复杂。因为每天我们面对的都是贫困户,都是需要资助的学生。一家一家,一户一户,破旧、打工、疾病、单亲、孤儿……似乎这些就构成了家访的关键词。俗话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模一样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这些贫困户,每家都有让他们无奈的困难。面对困难,他们也在极力挣扎,但现实还是让他们贴上了贫穷的标签。家访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家庭的窘迫,亲耳倾听了主人公的哭诉,也亲身感受到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向往。这一切都一次次的挑战着我的情感底线,一次次的修改着我对生活的定义。生活是什么?生活不仅仅是吃喝拉撒,还有奋斗、执着、追求和向往。孩子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这不正是他们对贫穷发起的挑战吗?不正是为生活而奋斗吗?不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吗?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就会好起来。为这些孩子们改变生活的勇气感到骄傲。

也许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许这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然而,就是这一条出路现如今都是那么的坎坎坷坷。学费、生活费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好在这些孩子们都十分懂事,他们理解父母的不易,理解家庭的艰难,选择了外出打工来赚取开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应该为这些孩子们的自立自强点赞。尽管如此,他们微薄的收入还是难以支付各项费用的支出。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程海庆基金的出现无疑就像一道闪电一样划破了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霾。程海庆教育基金会将会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踏进校园,完成学业。这雪中送炭的善举,怎能不让那些贫困学生感到激动?含着眼泪的谢谢也许是当下他们对基金会最朴实的回应。

通过这次的家访,我才真切的理解了程海庆先生创办基金会的意义;也才能真正读懂了他内心对百姓的那份情愫。他用他辛劳的奔波换来的是孩子们能够高兴的踏进校园,换来的是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的机会。关注贫困学生的教育,支持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程海庆涉足民生的一个领域。教育扶贫不仅仅是程海庆的社会责任,也是他的大爱情怀、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的真实体现。基金会成立以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01人,金额191.5万元;优秀学生20人,金额4.6万元;奖励优秀教师30人,金额1.5万元,合计金额197.6万元;捐赠各类物品合计115.7453万元;2012年---2017年资助、捐赠金额总计313.3453万元。

家访结束了,我想为基金会,想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但是思来想去,都觉得微不足道。罢了,干脆还是把我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下来吧。用这些文字带领大家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在教育我们,也是在帮助他们。

家访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很踏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在传播爱心同时,我们的思想又何尝到不到升华呢?所以就想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来唤起我们对贫困家庭教育的关注,呼吁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士、组织能够加入到基金会来,为支持山区教育事业,帮助贫苦学生奉献我们的力量吧。

(二)

2018年8月17日,晴,程海庆教育基金会的家访今天就开始了。一大早,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对贫困学生的家访之程。一路上,王丽华向我们介绍这些年她扶贫中遇到的一些情况,讲述她这些年的教育扶贫的心得,也畅谈了她在扶贫中的难忘的感受。在讲到她在家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贫困户的情况时,突然就中断不讲了,转过头去了。很显然,她是被那些贫困户的处境又一次触碰到了她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了。顿了顿,她调整了心情又转过头来继续给我们讲这些年来基金会资助的孩子们的情况。“孩子们都很懂事,学习都很努力,最重要得是他们都懂得感恩。”她很有成就感的说道。这时,她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孩子们的互帮互助,成绩优异才是对基金会,对像她这样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最好的回报吧。正是这些,才让她感到很欣慰,也是让她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理由。

山西省程海庆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资金上的资助,还有精神上的鼓励与资助。基金会对所有资助的学生除了建档管理之外,还注重他们平常的动态管理,通过对资助的学生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来加强与资助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基金会更准确,更及时的了解受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另外,通过交流群也可以让受助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实现互帮互助,互相进步。在学习中互相比、赶、帮、超;在感恩中相扶相持。让资助变得更贴心,更有温度。孩子们在基金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关心和温暖,更享受心与心的交融。

听了王丽华的介绍,让我对这次的家访充满了期待。在基金会驻地,我们见到了基金会理事赵效书老先生,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消瘦但却精神抖擞,言语谈吐之间尽显他的雷厉风行。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老人家将和我们一起去家访,实在是令人敬佩。可见,慈善事业在老先生心目中的地位。

写在家访的路上……

(三)

在接下来的家访中,我的心情始终都很复杂。复杂到就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感受。受访的这些孩子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考上了梦寐以求大学。然而,上天似乎在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生活的贫穷和家庭的变故让本来属于他们的大学生活变成了奢侈。贫穷的枷锁束缚了他们梦想的翅膀。

汪越峰(化名)就是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走进汪越峰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间窑洞。在这四间窑洞中住着爸爸兄弟三家。可想而知,屋子非常拥挤。我们走进汪越峰一家住的窑洞里,家具极其简单。一个衣柜、几把椅子、一张床就这些。汪越峰姊妹三人都在上学。我们到她家时,她和姐姐已经外出打工有些日子了,为的是在暑期能够挣些开学的费用。汪越峰的母亲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端了点水。之后便向我们讲述家庭的情况。从和母亲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汪越峰的父亲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生活的重担都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靠母亲打临工来维持家庭的开支。现在,姊妹三人的上学费用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开支,也是承受不了的开支。汪越峰随时都将面临因为费用问题而不能继续上学的可能。但是,家庭的贫穷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好学。相反,也许正是因为贫穷能更能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激情;正是因为贫穷才更能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比任何人更渴望改变命运。知识就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石璐莎(化名)就是这样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女孩。

五间土坯窑洞住着爷爷、叔叔和他们一家。窑前的墙皮因为年久失修而大量脱落,斑驳点点。窗户也已破旧不堪,早已没有了玻璃的装饰,孤零零的歪着头挂在那里,似乎在盼望我们的到来。其中,一间窑洞里杂乱的堆放着些粮食,这就是她们家的粮仓。我们来到石璐莎居住的窑洞里面看到,一个衣柜、一台电视、一张床便成了这个家所有的家当。虽然有点破旧,但干净整齐。看得出石璐莎也在用心的打点着自己的小屋,简陋却也温馨。石璐莎姐弟二人,弟弟石伶恺(化名)今年也考上大学,需要资助。我们并没有看到弟弟。听石璐莎讲,弟弟为挣生活费,去外地打工已经有些时日了。家里边父亲务农种地,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微薄的收入实在是难以支付孩子们的上学费用。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石璐莎以优异的成绩攻读博士。弟弟考上大学,让这个本来就生活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感谢程海庆教育基金会,感谢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对我们学习的资助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石璐莎一边说道一边给我们让座。在和石璐莎的交谈过程中,她始终是面带笑容。也许是她不想让我们看到她的忧伤吧;也或许是她想把让人轻松的一面展现给我们,不想我们因为她家庭的原因而感到心情沉重;再或许是这个女孩就是乐观、开朗、坚强,家庭的困难并没有让她感到恐惧,反而更激发了她改变命运的斗志。我倒是希望她是属于后者。毕竟,乐观坚强才是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石璐莎应该成为受助学生学习的一个榜样。弟弟石伶恺在姐姐的带动下也应该有不错的成绩。

写在家访的路上……

(四)

作家冈察洛夫说过“生活中并非全是玫瑰花,还有刺人的荆棘。”玫瑰花和荆棘都是生活。

汪玲叮(化名)姐弟三人和父母租住在一间民房内。屋内两张床、一个衣柜、一张餐桌让这个原本面积就不大的小屋更显的拥挤。家里窗台上仅有的几盆花装点着这个小屋,显出几分生机。父亲因煤气中毒而导致脑残,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在家务农,还需要照顾父亲。全家的负担都落到母亲一个人身上。家庭基本上就没有经济来源。尽管母亲起早贪黑的忙碌,可家庭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只能够勉强度日。姐姐和妹妹从小就特别懂事,她们知道母亲的不易,知道家庭的拮据,姐妹二人舍不得吃穿,因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二人身体很虚弱。家庭的变故让姐妹二人变得沉默寡言。当我们见到她们姐妹时,她们基本不怎么说话。今年,妹妹考上了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妹妹上学的费用让母亲陷入了困境之中,她整日以泪洗面,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看见。我知道她着急,她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家的孩子一样至少能每天吃顿包饭;她自责,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她委屈,她觉得命运的捉弄。家庭的不幸再加上孩子上学的费用,让这个母亲几经崩溃。在向我们讲述的过程中,她难掩心中的苦闷,泪流满面。姐妹二人看见母亲流泪,心疼母亲,她们也流下了眼泪。不得不说这是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她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和命运的安排。母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因为家庭的贫穷而失学,她不敢直视孩子那双渴望上学的双眼。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为他们的境遇感到同情和动容。

(五)

假如生活给予了你不幸,请不要难过、不要悲伤,你应该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与命运抗争,改变生活。养父母的相继去世,让张青青(化名)成为了一个孤儿。她也从未曾想到自己在某一天会变成孤儿。霎时间,她感觉天塌了。家里一个人的时候,她放声大哭过,没有用,太阳依旧落山;夜里她偷偷的哭过,没有用,明天,太阳依然升起。痛定思痛,对于她来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出人头地。所幸的是,张青青的叔伯哥哥对她很好,一直照顾她的生活。嫂嫂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让关心张青青的人们心里感到欣慰。张青青的情况也一直牵动着乡镇领导的心。当我们提出要走访张青青家时,武乡县墨镫乡乡长乔建平陪同我们走访。路上,乔乡长对我们说,政府对于像张青青这样的孩子一直都很关注,而且政府也都给予了各方面的帮助。对于程海庆基金会的此善举,他表示欢迎和感谢。张青青的哥哥向我们讲述了张青青的情况。当我们见到张青青时,这个女孩很腼腆,略显紧张。简单的几句介绍之后就陷入了沉默。她的脸上非常平静,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之后,生活留给她的态度。本来是应该尽情享受父爱和母爱的年龄却过早的接受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带给了她特有的坚强和沉着。她的脸上始终都没有笑容,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但是,还是衷心的希望她能够快乐起来。因为,开心、快乐是像她这样花季年龄的主旋律,也是她父母所愿吧。在基金会的帮助下,相信,张青青的人生道路会越来越精彩。

在家访过程中,我们耳闻目睹了多少的家庭困难,也感受了多少的坚强乐观。生活不息,奋斗不止。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山西省程海庆教育基金将走在教育扶贫的前列,将与贫困学生一路同行。

写在家访的路上……

创建时间:2018-08-28 16:10